返回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
心血管内科
科室电话:027-68894799

科室动态

Departments news
首页科室动态 → 科室动态

自驾30公里,打通与偏远社区患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2020-08-04文章来源:武汉晚报




“我把命放你手上了。”下社区坐诊这些年,祝芬总是听到从村民口中说出的这句话。

    自2016年起,每月前两周的周五早上,这个“上头”来的医生总是一路向东,进入高新大道,驱车近一个多小时后,抵达东湖高新区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,她主动下社区,打通了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    2020年7月17日,自驾30多公里后,祝芬再一次出现在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,这是自疫情发生后,她今年第一次去基层社区坐诊。

    “几次救了他的命”

    2015年,武汉市第三医院与洪山区社区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,医生们可自主选择社区下基层。作为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,祝芬选择了距市中心30多公里的左岭。

    祝芬告诉记者,以往,常有左岭的冠心病患者跑到医院找她看病,但他们进城一次得往返2-3小时,实在不容易。走进社区初衷是为他们带去医疗资源,为远离城区患者做好慢病管理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于是,左岭成了她自主选择的对接点。

    7月17日8时,祝芬如约出现在左岭的诊室门前,40多位老人巴巴地望着她,“爹爹婆婆们,不用急,病历本可以先给我,按病历本排队。”交待完,祝芬便开始接诊。

    79岁的柳海清,患有肺部疾病,伴有心慌,但常年当作肺病在治。祝芬觉得不对劲,为他开了造影检查,果不其然,发现他有一根血管堵塞,祝芬紧急为其做了心脏支架手术,救回他一命。随访一年后,祝芬为他检查时,发现其心功能下降,提醒他有二次心梗风险,要尽早治疗。“心梗果然复发了,这次又是祝主任,救回他一命。”老伴刘海珍回忆:“他还有房颤,为减轻我们的花销,祝主任建议我们药物治疗。”

    近一年,只要祝芬前往左岭,柳海清总是第一个到。17日当天,祝芬像往常般问柳海清现在服用哪些药物,从一个塑料袋里,柳海清拿出8种药品包装盒。祝芬一一交待:“您目前身体状况继续在好转,这个药还可以继续吃,那个药可以不用吃了。”说完,她在可以吃的药盒上画一个“√”,反之画一个“×”。

    老伴刘海珍说:“我们是农村的,很想跟祝主任写一封感谢信,但我们不会写。”

    柳海清还未看完,门外一位爹爹着急地进入诊室。祝芬直接叫出他的姓名:“冯爹爹,别急,马上就到您了。”这名患者是跟着祝芬10年的“铁杆粉丝”。2010年时,由于冯爹爹心脏问题,祝芬为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。10年过去,冯爹爹已经86岁高龄。

    而这次复诊,祝芬却发现了问题,“您脚有点肿,有房颤和心衰迹象,建议住院治疗。”“反正我跟定你了,就找你治。”祝芬哭笑不得,只好告诉她在武汉的门诊时间。冯爹爹笑着说:“你耐得烦,现在让我去找别的医生我还不放心。”

    病人和医生,彼此照亮

    祝芬,是病人眼里的光,但对祝芬而言,病人才是真正照亮她的光。

    祝芬回忆,2016年冬日的一个周五,接诊的第一个患者哆哆嗦嗦、抽吸着鼻涕。询问后才知,这位老人冒着凛冽寒风、穿着军大衣,凌晨4点守在社区医院门诊挂号窗口,只为挂上祝芬的“第一号”。祝芬把这份信任装在了心里,“要珍惜每个病人对我的期盼”,她也决心,要让病人少奔波。

    自此,为了避免患者舟车劳顿,同时给予老人们便利,对于不会使用微信的老年患者,祝芬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,让他们有事打电话;对于会使用微信的患者,祝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,在空闲之余回答病人的疑问。

    忙碌的祝芬对这些患者保持着最大的热情:“我们彼此交心,也给了彼此最大的信任。”家人打趣道:“她回这些病人信息和电话的时间比回我们还多。”

    为了方便患者们随访,她给老人们布置作业,让老人们或其家属每天在小本子上记录血压、心率情况。

    56岁的晏华祥,听她的话,每天认真记录着自己的血压情况,“7月12日,早上7点30分,高压127,低压86;7月13日,早7点40分,高压121,低压90……”每隔一月,晏华祥便抱着厚厚的档案找祝芬复诊。在严谨的记录和积极的治疗下,晏华祥的心脏疾病逐渐好转。

    其实最开始去左岭坐诊时,病人并不买她的账,“我又不认识这位医生”。于是,她暗暗地在心里记住病人的姓名、年龄。等病人再次就诊时,她直接说出病人情况,病人惊讶“你怎么记得我呀?”接诊完,她再嘱咐,“下周五,我还来,你再找我复诊。”

    在与患者一来二去的接触中,双方建立了信任,祝芬认真“救心”的故事也在左岭快速传开。

    打通和村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    这些年,祝芬身躬力行,主动走下乡村,打通和偏远社区留守老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村民跟随自己复诊,村民规范治疗的意识逐步提升。

    她和患者的故事传开后,花山的村民也跑来左岭找她看病。

    以往,受乡村医疗优质资源限制,这些病人只能去大城市医院就诊。“小病大治,大病久治”很多时候导致病人直接放弃治疗。祝芬赴左岭坐诊,坚持让患有心衰的杜婆婆治疗,而这位79岁的老人之前一直不愿积极治疗——“活不了几年了,算了,不治了。”

    如果不是祝芬放狠话:“这个病可以治的,如果不治,就是等死。”72岁、伴有心衰、糖尿病的张菊兰可能还在犹豫是否要接受治疗。

    每每接诊完所有患者,祝芬还会教导当地医生如何研判、分析这些病情。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部主任袁伟告诉记者:“很多人问我,我是不是祝主任的学生?其实我们社区医生都是祝主任的学生。这些年,她给我们医学指导,帮我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,我们基层医疗水平也有所提升。”

    回顾这4年多时光,谈起病人,祝芬有说不完的话,但谈及家人,总是笑着的她突然低沉:“我母亲也做了3次心脏支架手术,但我没有太多时间陪她。”

    身为医者,祝芬往自己身上揽了许多责任。她告诉记者,早上打开微信时,她总会收到一位老病人发来的消息:“早上好”“要做到争取按时吃饭呀”……每看到这,祝芬总想着再为老人们多做点什么,而她,一直也在坚持着。